1947-
将德育渗透在初三语文课堂教学中260
语文组 郭碧香 新课程标准指出: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,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,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,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,潜移默化,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。”语文教学只有兼顾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两方面的内容的统一,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。因此,我在初三语文阅读教学中,充分利用教材,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,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,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。 1.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。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,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,或阐明某种观点,或抒发某种情感,或说明某个道理,这些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,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。因此,我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,接受德育教育,在介绍时代背景时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。例如庄子《秋水》的导入:唐朝诗人王之涣在《登鹳雀楼》中有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,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。它给我们的启示是“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,站得高才能看得远。”如果做井底之蛙,沾沾自喜,骄傲自满,只会贻笑大方。 2.在吃透教材时挖准“亮点”渗透德育。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,就内容而言,有反映社会生活,赞美人情美的;有描绘自然景物,讴歌祖国河山的;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,阐明道理的。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,我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,挖准教材中的“亮点”,渗透德育。例如,在理解鲁迅小说《故乡》主题后,要引导学生挖出最后的一句的含义:“希望是本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的。这正如地上的路;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鼓励学生: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,应有勇于开拓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可见,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“亮点”,在课文教学中,我们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。 3.在反复品味关键词句时深化理解文章思想。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。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深入剖析品味,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。如教《强项令》时让学生找出董宣动作、语言、神态的描写,深刻理解董宣不畏权贵、秉公执法的精神。 4.在语文教学课外拓展时适时渗透德育。 语文教学在完成课内的任务后,几乎会就某个点进行适时的课外拓展,这时,我会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,把握好德育渗透。如教《马说》一课,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,我提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:“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?”“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?”“如果你无法成为千里马,怎么办?”。前两个问题,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。最后一个问题,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,接着一阵交头接耳。过后,有同学举手说:“即使如此,也要敢于面对现实,用自己最佳的状态,积极地学习生活。”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。同学们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,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。 5.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俗话说“作文先做人”,一个道德意识淡薄、认识水平低下的人,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、思想健康的文章的。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,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。因此,在选择作文题目时,我都是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,既让学生有话可说,有兴趣写,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,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例如话题作文“比较”,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,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,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,比什么,比的标准是什么,怎样比等。一系列的作文训练,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,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。 在初三的语文教学中,如何渗透德育教育,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,重要的是我们本着“既教书又育人”的意识和“造就一代新人”的责任感,促使自己去发现,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,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到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