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7-

真情育、用心管、智慧引

185

真情育、用心管、智慧引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——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  

黄真霞

当我出现在学生面前并宣布我是他们的班主任时,缘分与责任就链接了我们的师生关系,既然我们坚定而执着的选择了做一名教师,就应从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。曾有人对班主任是这样的评价,他说:班主任在,学生能做好,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;班主任不在,学生能做好,这个班主任很优秀;可是如果当班主作任在时,而学生仍不能做好,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。作为与学生距离最近、接触最多的班主任,我们不能失败。如果我们不幸失败了,那么,陪葬我们的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孩子一生的幸福。因此,做好班主任工作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。

 我和其他班主任一样,每天都在忙碌着、思索着、改进着、提高着。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,让我感受并概括为“真情育、用心管、智慧引”。

一、“真情育”即班主任必须要有爱心,用真情感染教育学生。

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,教育是爱的延伸。爱本身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,它不论你是否有明确的承诺,都会像春风一样潜入学生的心田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:“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,就在于如何爱孩子,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教育素养、思想和感情的顶峰。”教师对学生的爱,胜过于千次万次的说教。

爱是责任: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责任,有了这种责任,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,用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,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伙伴。学生有了进步教师就会高兴,学生有了不足我们就要查找原因。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,可以说我把全身心的爱都投入到了学生之中,所经历的、所感受的都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。有时我觉得压力很大,但爱和责任让我充满信心走到了今天。面对多层次的生源问题,学生多层次的学习能力、学习习惯的情况,我精心备好每一节课,全力以赴上好每一节课,达到师生共鸣的和谐效果。以前我会比较注意关心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,而随着这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,我会比较转向注意单亲、离异、留守孩子或外来工子女的家庭。如我们班的饶雅琳同学,父母离异,父亲欠债也离家,从小就与爷爷、奶奶一起生活,家里有时是叔叔、姑姑帮衬着,孩子性格比较孤僻,不爱与人交流,说话声音也特别小声。当我知道她的情况后,主动和她交流,我首先肯定了她的优点:守纪、懂事、努力、勤奋……,并让她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,让她参与收、改作业或面批同学的作业,站在讲台上对自己小组长职责的总结与反思,近一学年了,这孩子的胆量慢慢变大了,说话声音大多了,常常能看到她微笑了,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强了,这学期的两次检测,数学成绩都是150分的满分,这成绩年段没有人有过,且其他科也都很优秀。看到饶雅琳同学的进步,我很欣慰。我们班主任以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,以耐心期待学生的进步,用自己的奉献精神,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完善自己,享受从教的幸福和快乐。我认为:老师的爱,比父爱更深沉,比母爱更细腻,比友爱更无私。

二、“用心管”即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要有耐心,细心,还要有信心。

 班主任工作应细心。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全班几十人的一个大集体,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环境,不同的家庭,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差异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,我们班主任就要当有心人,观察他们最近有什么变化,了解他们有什么想法,遇到了什么困难或不开心的事。积极的要鼓励,消极的要开导,危险的要排除。在中小学生中的一些偶发事件中,往往有其因果联系。如果班主任工作细一点,深一点,往往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,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。我偶尔会组织学生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或写写自己的理想或目标,既能使学生自己总结和沉淀一下自己,又能让我深入了解一下学生的心里,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。

如我班有一学生名叫郭铭。这孩子个子比较高,座位安排在后面,但见他常常是下课后总跑到讲台前抄笔记,问他怎么回事,回答是看不清。但他的课桌总堆着一大沓书,而且很乱,我时常要引导他把课桌整理一下。后来,我把他的桌位调到了前面第一桌,并与纪律委员王思婷同桌。曾经的同桌王思婷同学是这样认为他的:我曾经的同桌叫郭堉,之前,他是一个行为习惯不优秀的同学。行为比较邋遢,不善于整理内务卫生,桌子上总是一团乱,因此经常发生本子丢失事件,有时找东西就要花好长时间,做事效率低下。在管理时间方面,他都随心所欲,经常把时间浪费在讲话上,有时还影响到周围同学,也导致作业未能按时完成,常常要加班熬夜写作业,第二天便没有精神上课,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,听课效率低下,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班干部和班主任多次劝解,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把问题都归结于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,如自己神经衰弱,晚上总不能入睡。我很难转变他,学习上我时常免不了受他的干挠,我很苦恼……

就郭铭同学的状况我时常与他妈妈进行了交流,从言语里可以感觉妈妈对他的状况也是很急的,但倒是很肯定地说:郭堉同学到中学来进步很大。不过,家长对他的期望值很高,回家常常会在学习方面批评他,导致他也反感妈妈的态度,背地里发牢骚,嫌妈妈啰嗦呢。

后来我又给他换了一同桌,思来想去,还是班长黄柳娟同学比较有能力改变他或管得住他。同桌黄柳涓是这样认为他的:郭铭同学和我是同桌,刚开始我们相处的还算融洽,但一段时间接触之后,发现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,觉得我自己快乐就好了,总是在晚自习的时候大声喧哗或讲一些引人发笑的话,扰乱晚自习班级的秩序,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与想法。他比较缺乏时间观念,别的同学在做作业时他在讲话,到了晚上再来加班加点补作业,使得睡眠不足,白天上课昏昏欲睡、无精打采,别的同学好心提醒,他不接受还会摔东西;他做事拖沓,需要别人催促才能改进,比较不自觉;还带有些自负的情绪,总把班主任黄老师和班干部的劝说抛之脑后,觉得自己的做法就是对的。虽然经过班主任与班干部的多次劝说,收效并不明显,但班主任依旧没有放弃郭堉,而是选择了继续帮助他、引导他。在每个周五放学回家之前,班主任总会提醒他这周的作业,并让他记得把作业带回家做;在很多次的午休时间,班主任总会牺牲午休时间与郭堉进行交谈,每次上课的时候,班主任总是很关心郭堉,如提醒他不要打瞌睡,让他能跟得上课程的进度……

郭铭同学在班主任布置每位同学写《我的理想》 ,以下是他所写。

我的理想

我的最大的理想都是没有理想。

没有理想,就不会承受理想破灭的绝望与痛苦。往往有许多人,童年怀着远大的理想,为之不懈奋斗,但最终倒在了生活的压力之下,直到晚年,才为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而追悔莫及。这两种结果都是我不愿意看到的,所以,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,所以,我没有一个特定的理想。

每个人来到世上,都有要做的事,他们将这称为“使命”,在我看来,这是十分可悲而又可怜的。他们的生活有目标,但,当他们完成了所谓的“使命”,获得了无上的荣誉与成就后,他们又该干嘛?他们只能在对自身的迷茫与无所事事中度过余生。

而我,没有理想,自然也不会为了什么理想而活,我只为自己而活。

我认为:人活在当下,只要活的开心满足就够了,在自己老年时能对自己说:“我已不妄此生。”就够了。

我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和家人,朋友在一起,不为了自己那所谓的理想而远赴他乡,直到理想破灭时重寻故土,才发现故人已不再,弄得四大皆空。我没有特定的理想,我不想成为别人,我只想做自己。顺其自然做自己喜欢的事,做着我喜欢的工作,跟着我喜欢的人,走我想走的路,过我想过的生活——

这,就是我的理想,不远大,不宏伟,很平凡,很普通,却很踏实,很幸福,仅此而已.……

这孩子的一些观点、看法还是会比较偏激,但毕竟还是还小,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是不会放弃对他的耐心指导的。一次次的努力及与其家长的多次沟通过后,这孩子可能也意识到了我们的耐心、、细心,能尽量收敛着自己,让自己跟得上大部队的节奏,晚自习时努力完成作业,尽量克制自己讲话的声音,不影响到别人。相对之前,我们看到他一点点在改变了。我们相信,只要我们对他多一点耐心,多一些帮助,总有一天,我们能看到他的蜕变,成为一个向上、向善的好少年。

是的,我们班主任要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。能成才的要使其成才,不能成才的要使其成人。要相信班上99%的学生都是能教育好的。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挫折,都不能失去信心。班主任相对学生而言,是长者、是阳光、是雨露;而学生则是种子、幼苗、小树。他们需要长者的呵护,阳光的照射,雨露的滋润。班主任如果对学生丧失了信心,学生将会自暴自弃,与教师形成对立面。

三、“智慧引”班主任的工作要动脑筋,抓住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引导。

 “和谐立班”从某种意义上说,和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,教育当然也不例外。它包括家校的和谐、师生的和谐、分数与能力的和谐、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等等。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是我的不懈追求,工作中我主要坚持三个多一点点的原则。即“亲密接触多一点点”、“身子蹲下来多一点点”、“发展的眼光多一点点”。

1.亲密接触多一点点

平时,学生的业余生活、课外活动,我都乐于参加,和他们一起聊天,一起制定学习计划、一起嘻笑玩耍,孩子犯错时,摸摸他的头发,心情沮丧时,捶捶他的肩膀……我还常常把自己最真实最自然的情感流露在学生心间。我会毫不掩饰地为他们某件高兴的事喜形于色,甚至仰天长笑;也会毫不客气地为某件事怒容满面、痛加呵斥;当然也会为自已的某个错误在学生面前真诚的说声对不起……这种亲密接触当然还包括师生间的心灵交流,在主动和学生谈心的同时,一次次地引导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交流。正所谓,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,在和同学乐此不疲的亲密接触中不知不觉拉近了距离,融洽了情感,和谐了氛围,为班内其它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2.蹲下来多一点点

 专家们都说,班主任做的越久,“教师本位”心理就越来越严重。而克服它的最好方法就是“心理置换”,即尽可能地蹲下来,设身处地地以孩子的眼光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。初中学生贪玩、调皮、好动、脆弱是很正常的。我觉得如果能了解并接受这人生必经的心理发展规律,对于转变教师态度,改善教育方法是很有帮助的。我们不妨想想自己与学生同龄阶段时的不羁行为和不良想法。你曾在背后说过老师坏话吗?因贪玩而忘记过做作业吗?对老师的批评心存怨恨吗……在学生中我们往往可以找到自己孩提时的影子。所以,很多时候,不是学生让我们烦恼,而是我们是在自寻烦恼,他们只是孩子,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、要求他们,怎么能够让我们满意呢?所以,在工作中,我会努力蹲下来,认真考虑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、前因后果;我会努力蹲下来,仔细把握学生行为的性质,分清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,是故意的还是生理、心理发展的“自然现象”;我会努力蹲下来,更多地去倾听、去理解、去发现……

3.发展的眼光多一点点

 有不少家长和教师有这样一种教育观念:所谓好孩子,就是去掉了缺点的孩子,于是乎孩子的任务就是不断改错,时时注意不要闯“红灯”,而大人们的任务就是不断的挑错,时时告诫不能闯“红灯”。事实上,许多伟人都有明显的缺点,可他们仍然是伟人。伟人不是没有缺点的人,而是最大限度的发展了自身优点的人。发展才是硬道理!如果这些伟人从小就被批评包围着,一直小心翼翼地要做“乖孩子”,那么他们的长处就有可能被埋没了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以挑错为重点的教育其实是非创造性教育,是庸人教育!其结果往往是:孩子缺点没改掉多少,优点也没有得到发展,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。因此,工作中我要睁大眼睛,去寻找孩子的优势和长处,公开表扬、私下批评,勤鼓励、重赞赏,努力帮助孩子发展。我当然不是反对纠正孩子的缺点,而是觉得发展孩子的优势与个性往往是克服其缺点的最佳办法,有了好心情,有了好的精神状态,缺点改正往往事半功倍。而抓住一点小辫子不放,往往会有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效果。当然,家长们希望的神童天才,清华北大,但我们知道,那百分之一、千分之一的希望离大部分人都很遥远,做为班主任,在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,并引导其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,我想这是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。

四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不断学习,更新教育理念,与时俱进。

学生是活的,学生是变的,我们不能用老方法去教育新的学生,也不能仅仅凭经验去教育一批又一批的学生,要加强学习,更新知识,跟上时代,与学生同步。最近我读了好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,也加入了“有书共读团队”对很多观点很感兴趣。比如:“教育有点神奇但不是传说”;“换个视角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”“老师要蹲下来和孩子讲话”等等,让我感触颇多。

 我常与孩子们分享一些比较有激励性的语言、文章或活生生的优秀学生案例,多为孩子们提供平台、机会让他们多上讲台表演,如讲故事、英语演讲、主持班会课等等。我时常鼓励孩子们要多看书,如:《只想告诉你,我为什么要拼》《命运靠自己转弯》 《做人,自己强,比什么都强》 《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》《活的容易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》 《不读书、不吃苦,你要青春干嘛》 《一本书原则  提高学习效率等等。

教育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,既然我们坚定而执着的选择了做一名人民教师,就应从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,我愿把我毕生所学的知识和经验,无私的奉献给学生们,倾尽我的力量,让他们茁壮成长。


联系电话:0595-87581451